在权力集中于某一个人的封建王朝,对于忤逆者的判罚可谓非常严苛。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偶尔会听到满门抄斩、诛三族、夷三族、诛九族之类的处罚,但是这些处罚涉及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难道都是全部杀死,一个不留吗?
满门抄斩
一般我们理解的满门抄斩是家中一人获罪,则将其全家老小一并杀绝,甚至包括家中的下人、佣人等,而且这一家的财产全部查抄后收回国库所有。
这种理解和实际却有偏差:
1)从秦汉到明清,满门抄斩一般都会留下老人和小孩的性命。比如在汉朝,七岁以下的孩子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会免于被屠杀的命运。当然,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刑法,豁免的年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获罪之人家中女眷一般也会保留下来充当官妓。一些所谓有气节的人,在知悉自己大祸临头的时候,会选择出手斩杀妻女,也是为了她们免遭欺辱。
夷三族与诛三族
首先,夷三族与诛三族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夷,作动词时有消灭、铲除的意思,因此夷三族是指获罪之人的三族,不论男女老幼,全部赶尽杀绝。诛,字面意思为杀戮、夺去生命,诛三族往往屠杀的是成年男子,而且以直系血亲为主,家中女眷则是以充妓、发配、奴役为主。
再者,对于三族的范围在各个朝代中也有不同规定,大致上可以分成3种:
1)指父、子、孙三代人,包含父亲的所有兄弟、自己的所有兄弟以及本人的所有儿子;
2)指父、母、妻三族人,文献中在辈分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波及的范围是这三类中最广的,一般包含族自己一家、母亲娘家、妻子娘家的直系亲属和配偶等
3)指父母、兄弟、妻子三族,自己、自己的兄弟们、妻子娘家等族人。
诛九族
诛九族来自秦朝变法后的夷三族法,目前对于诛九族的范围解释主要有两种:
一是指玄孙、曾孙、孙、子、身、母、王母(指母亲的母亲,口称姥姥、姥娘、外婆等)、曾王母(指姥姥之母,口称太姥姥)、高王母(指姥姥的姥姥,口称老太老姥)。
二是父族四家、母族三家、妻族二家。父族四指的是自己一家(含叔、伯)、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指的是指姥爷一家、姥姥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二指的是指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
以上凡涉及的人员及亲属全部获罪,其中男性被处死,女性是否被处死在不同的朝代规定不一。这种刑法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古代刑法的尽头,主要针对的也是谋逆、造反这类大案,普通人没有这种待遇。
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九族”的表述已经不再局限于亲属之间,而是泛指与获罪之人有关系的所有人。
灭十族
提到“灭十族”,就绕不开大名鼎鼎的方孝孺。作为忠诚于朱允炆的大臣,对朱棣写下“燕贼篡位”四字;虽然诸多大臣出言劝谏,但朱棣哪能惯着他,直接灭了方孝孺十族,八百多人直接被处死。
那么“灭十族”究竟比“诛九族”多了哪一族呢?答案是门生。朱棣靖难成功后肯定要想办法堵住文人的嘴,尤其是那些还忠于朱允炆的文人。方孝孺当然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他的门生弟子大多也继承了这种思想,所以一起除去才符合诛杀方孝孺的初衷,否则即便方孝孺被灭了九族,他的门生弟子仍旧在宣扬他的思想,这与无疑会影响朱棣的统治。所以,历史是唯一一个“灭十族”出现了。
喜欢一个人和爱一个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本质就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根本就分不清楚,他们往往会把喜欢认为就是爱,这是认知上的错误。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分不清楚爱和喜欢,就表明你不是一个成熟的人。首先你要明白的是,喜欢和爱都属于人类的情感,但是喜欢的厚度是比不上爱的,如果喜欢是一厘米的话,那么爱就是十厘
在男女相处的世界里,如同棋逢对手、琴瑟和鸣的旋律,寻找那最和谐、最动人的乐章,一直是众多男女探索的课题。而在这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有些技巧如同魔法般,能让男人为之着迷,甚至上瘾。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总是让人心驰神往。而男女之间的相处之道,更是如同艺术般需要精心雕琢。法国作家雨果所言:“真爱的第一个征
1围巾=永远爱你;2杯子=一辈子;3睡衣=我给你我的全部4香烟=我讨厌你;5戒指=永远属于我的;6伞=保护你;7镜子=勿忘我;8巧克力=我爱你;9打火机=我的初恋;10花=把我的名字放在你心上;11相册=永远珍藏你和我的回忆;12手帕=等待分手以后再相遇;13皮带= 栓住他一辈子。
女人爱在朋友圈里发自拍,目的之一是为了炫耀、目的之二可能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男人虽然总体性格上比较趋于成稳及不那么在乎这些外在的表现方式,可是因为自身性格及现实一些情况变化而产生的影响,他们可能也会在行为、认识的表达方式上,产生一些非常明显的改变。“男人变心后,最明显的变化,在朋友圈。”这是一位经
男女之间的交往,倘若掌握不好度,容易出问题,从现实来看,男女交往中的“六过度”是必须谨防的: 一、过度亲密。人与人交往中的亲密程度要因人而异,不是所有的亲密都有好效果。两个不是恋人的男女,如果交往过分亲密,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给自己和对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中国,封建思想还没还有铲除干净,不少的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