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清网贷的精神内核
经过实践的不断发展,P2P网贷属于金融范畴这个命题应该不会再被质疑,其实不仅是网贷,当前整个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都落脚于金融,“互联网”只是其重要的应用手段和表现形象,作为一个变量可以改变传统金融面貌,衍生出新的业务形态,但也无法改变金融的本质属性。
有人认为金融并不复杂,就是放钱和收钱。从行为的角度来观察,放钱与收钱之间,还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定量,就是金融资产。金融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可以细分出很多不同的子领域,相对应的就会归结出不同的金融资产。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行业规则和监管条件,如果从资产端来考察金融,金融发展实质上与就是金融资产的种类和数量不断革新、变化的结果。
回到P2P网贷,如果仅关注“贷”字,很容易造成误解,认为就是“借贷”。P2P网贷固然属于广义上的借贷行为,但也不能与之直接划等号,甚至和我们熟悉的银行借贷业务也不可等量齐观。回到字面上的解释,peer to peer就已经蕴含了最直观的定义——点对点借贷,其特性是分散和小额。分散是指借贷双方分散,小额是指借贷数量小额,二者共同作用将风险控制在普遍心理可承受的范围内。所以P2P网贷的精神内核一定是小额借贷。试想,若邻居上门问你借一千万,心里作何感想?
从这个角度观察,可以看出目前P2P已经开始偏离这个约束,很多倒闭、跑路的案例虽然原因各有不同,有的违规自融,有的为母公司输血,有的大单违约。从其性质来看,共同特征就是标的数额巨大,借款人集中从而导致风险集中。这样的风险更应该由银行机构也只有银行机构可以承担,这是主体不同所决定的。
二、正确看待网贷的金融功能
在P2P借贷的支持理论中,最有号召力者莫过于“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自20世纪中后期发生在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最简洁的理解是资金供求方可以不通过金融中介(通常为银行)直接进行投融资活动,经常用于分析解释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前者通常表现为银行吸引存款再用于放贷,而后者是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融资方,最典型的表现为股票和公司债券。金融脱媒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证券交易的蓬勃发展也为金融脱媒提供了最佳的例证。
由此可以看出,金融脱媒理论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用错了地方。如果说P2P网贷印证了金融脱媒现象,也只能说是整个金融发展趋势下的某个细小分支的表现,绝不能将其功能提升到全面替代银行职能如此高的层级,这是网贷不可承受之重。回顾那些网贷行业里的惨痛教训,很大程度上是跳脱出分散小额的限制,把本属银行专业领域的大额借贷套到网贷身上,由此小舟载重物难免倾覆。
三、冷静思考网贷的资产定位
如前所述,笔者并不主张P2P网贷的涉及大额的资产,风险集中的危害自不待言,以此标准观之应该远离地产、基础建设类的资产。排除了大额,在小额借贷领域,又可以分成小额消费类和小额投资类。这两类资产目前都有平台在运营,但笔者认为小额消费类并不是P2P网贷的优势,而是银行的优势,银行要么可以通过各种信用消费贷款进行替代,要么可以和产品、服务提供商合作推动分期付款,事实上不少银行已经研发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操作也非常便捷。
笔者认为P2P网贷的细分领域应该是小额投资类,主要是对应各类创业人员的融资需求。首先是国内当前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冲动,在国家层面提倡并支持个人创业;其次是创业人员通常不能提供固定收入证明或担保,目前对于银行贷款审批来说尚存在一定难度,这也为网贷深耕该细分领域留下空间;三是初创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对较小,风险可控,符合前述对网贷精神内核的廓定。
当然,这里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小额投资类所针对的融资群体也是股权众筹的融资群体,二者产生竞争,股权众筹似乎更符合创业融资;二是当前很多债权转让类资产,比如票据融资、企业应收款、融资租赁等,金额通常较为巨大,而P2P平台运作也较为良好,只要风险受控也能成为功能典范。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并不认为当前的股权众筹模式就能很好地保护投融资双方的利益,相反存在隐患,而P2P网贷如果在模式设计上能进行改进,可能会更好地保护投融资双方。第二个问题,债权转让是否属于P2P网贷还有待商榷,而且目前仍存在不少法律障碍,但如果能适当地进行制度设计并引入金融技术,债权转让类资产或许能成为新型金融产品。这两个问题笔者会有专文进行讨论。
四、结语
P2P网贷和其他金融形式一样,最终还是离不开产品,金融的特性决定了一项金融资品必需在特定的业务模式下生存。在对网贷进行定性分析后,应该要将其重新拉回应有轨道,选择合适的资产从而保证行业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喜欢一个人和爱一个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本质就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根本就分不清楚,他们往往会把喜欢认为就是爱,这是认知上的错误。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分不清楚爱和喜欢,就表明你不是一个成熟的人。首先你要明白的是,喜欢和爱都属于人类的情感,但是喜欢的厚度是比不上爱的,如果喜欢是一厘米的话,那么爱就是十厘
在男女相处的世界里,如同棋逢对手、琴瑟和鸣的旋律,寻找那最和谐、最动人的乐章,一直是众多男女探索的课题。而在这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有些技巧如同魔法般,能让男人为之着迷,甚至上瘾。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总是让人心驰神往。而男女之间的相处之道,更是如同艺术般需要精心雕琢。法国作家雨果所言:“真爱的第一个征
1围巾=永远爱你;2杯子=一辈子;3睡衣=我给你我的全部4香烟=我讨厌你;5戒指=永远属于我的;6伞=保护你;7镜子=勿忘我;8巧克力=我爱你;9打火机=我的初恋;10花=把我的名字放在你心上;11相册=永远珍藏你和我的回忆;12手帕=等待分手以后再相遇;13皮带= 栓住他一辈子。
女人爱在朋友圈里发自拍,目的之一是为了炫耀、目的之二可能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男人虽然总体性格上比较趋于成稳及不那么在乎这些外在的表现方式,可是因为自身性格及现实一些情况变化而产生的影响,他们可能也会在行为、认识的表达方式上,产生一些非常明显的改变。“男人变心后,最明显的变化,在朋友圈。”这是一位经
男女之间的交往,倘若掌握不好度,容易出问题,从现实来看,男女交往中的“六过度”是必须谨防的: 一、过度亲密。人与人交往中的亲密程度要因人而异,不是所有的亲密都有好效果。两个不是恋人的男女,如果交往过分亲密,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给自己和对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中国,封建思想还没还有铲除干净,不少的人还